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主办,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基地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的“2025年典籍翻译研究高层论坛”在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成功举办。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及硕博士生们齐聚一堂,围绕典籍翻译理论建构、实践创新与文化传播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注入学术动能。

       10月18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苏州大学天元讲堂举行。苏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陈一、外国语学院院长孟祥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会长李正栓教授先后致辞。陈一处长着重强调中国故事对外传播路径优化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关键环节,他指出,精准、恰当的翻译选择能有效消除跨文化传播中的认知偏差,让国际社会更准确地理解中国语境与文化内涵。



       李正栓会长声情并茂地回顾了中国典籍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特别提及苏州大学在该领域的深厚积淀,肯定了以汪榕培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所奠定的学术根基,系统梳理了苏州大学典籍翻译研究的传承脉络。他还着重强调,典籍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代际接力,新老学者的接续努力为这一领域的持续进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彰显了学术传承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孟祥春在论坛欢迎辞中,不仅介绍了学院深厚的学术传统与突出的学科优势,还回顾了苏州大学作为中国典籍翻译研究重镇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悠久历史传承。他着重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典籍翻译作为连接不同文明的重要桥梁,对促进文明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主旨发言环节名家云集,12位学界领军人物带来高水平学术分享。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以《乐府〈长歌行〉译者行为比较研究》为题,通过分析安妮・比雷尔与宇文所安的英译本,揭示西方译者在文化重构与哲理传递中的不同侧重。



       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聚焦中国特色话语传播,提出应构建包含传播原则、主体、形式等要素的理论框架,强化数字人文方法的应用。



       深圳大学蔡新乐教授从孔子“重译”论断出发,阐释了儒家思想中翻译作为“教化”活动的独特内涵,强调其对完美人格打造的价值追求。



       河南大学刘泽权教授的发言聚焦人工智能翻译的局限性,通过对比六种AI工具与人工译文,以实证的方式和可靠的数据,指出人工智能翻译在诸多方面,尤其是理解经典文本概念与特征方面,仍需大量针对性训练。



       南京师范大学许多教授分析了罗慕士三次英译《三国演义》的内副文本变化,通过扎实的史料考证和文本对比,揭示了复译背后的译者思考与时代需求。



       苏州大学孟祥春教授以“翻译动理学”与“文明互鉴学”视角,结合丰富的翻译案例,强调了人的翻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不可替代性,指出文明互鉴是典籍翻译的终极归宿。



       18日下午,主旨发言继续进行,三位专家学者围绕典籍翻译实践、理论创新及文学翻译思考展开深度分享,为参会者带来前沿学术洞见。南开大学张智中教授以《〈断章〉如何取“译”?》为题,强调译者需充分认知原诗 “三美”,并凭借扎实的译入语语言素养实现审美再现,而中国译者阅读英文、汲取语言资源的能力,是汉诗英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连外国语大学霍跃红教授融合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深入分析汪榕培在陶诗、《老子》《庄子》《牡丹亭》等核心典籍英译实践,形成“角色协商、知识适配、文明对话”的完整实现路径。



       浙江大学冯全功教授从“游于艺”生发出“游于译”命题,阐释其内涵包括翻译的审美性、愉悦性及译者的自由性、创造性、随兴性与淡泊性,强调“游于译”既是译者自由愉悦的翻译方式,也是一种审美化的生存方式与人生境界。



分论坛研讨:多维碰撞,尽显研究活力

       18 日下午,10 个平行分论坛同步举行,议题涵盖典籍翻译理论的多元建构路径、译者行为批评研究、文学典籍的叙事重构与传播接受、民族典籍译介与中华文化共同体建构、数智赋能与翻译范式转型、儒释道典籍的跨文化阐释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展现了典籍翻译研究的多元视野。各分论坛累计呈现并发布了90余篇学术报告,点评与讨论热烈,充分展现了典籍翻译研究的多元视野与丰硕成果。


       19日上午,中南大学杨文地教授基于YouTube平台考察,结合丰富生动的案例,分析儒家思想国际传播的多元媒介路径与接受特征,阐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苏州大学陈大亮教授以《论语》英译本为例,探讨典籍翻译中“隔”与“通”的矛盾,提出通过语篇重建、译注结合等策略实现古今贯通与中外融通。



       主编论坛环节,《外语研究》主编李德俊、《外语学刊》主编孙颖、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主编王军围绕学术期刊建设、典籍翻译研究方法、投稿形式与要求等议题分享见解,为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提供指导,与会师生与主编们互动交流,现场讨论热烈。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代表汇报研讨成果,陈大亮教授作大会总结,强调本次论坛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凝聚了典籍翻译研究的学术共识,推动了该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我国典籍翻译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前沿动态,更搭建了跨院校、跨学科的学术合作桥梁。苏州大学作为承办方,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完善的组织保障与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参会嘉宾的一致好评。论坛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典籍翻译理论体系的完善,促进翻译实践水平的提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文明互鉴作出重要贡献。

       全体参会人员在苏州大学钟楼前草坪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