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时代的文壇与社会思潮


       2019年6月13日下午,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员会委长,吉林省外语学会副会长周异夫教授莅临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为日语系师生们做了一场主题为“明治の文壇と社会思潮”(“日本明治文坛与社会思潮”)的精彩讲座。

       周教授针对明治维新前后在日本文坛以及社会广泛兴起的“ナショナリズム”(nationalism),即“国家主义”思潮的的诞生与演变做了阐释。日本明治维新,不仅是一场政治经济变革,更是在思想领域的全面近代化。江户幕府时期,日本民众的头脑中基本不存在“国家意识”,他们所具有的的是所谓“本藩意识”,各个藩与藩之间相互独立,未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形态。再者,日本于1633年推行“锁国令”,长达200多年闭关锁国的平和生活使江户幕府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外敌的存在。然而,近代日本逐渐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农民税负过重,社会矛盾尖锐;俄美英等列强相继提出通商要求,使日本天皇开始感受到危机,开始谋求国家统一。同时,文坛也兴起以“兰学”等为代表的新思想,其改革目标与日后明治维新不谋而合。此时的日本,兴起了复古排他的思想,鸦片战争清朝的惨败更使得汉学遭到严重质疑,民族、国家观念由此产生。1840年英法列强对大清发动鸦片战争、以及1853年美国强迫江户幕府开放通商口岸的“黑船”事件,这越发使得日本人认识到自身的生存危机,日本与外国的“民族国家”观念变得清晰起来。到了1968年明治维新以后,“国家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强烈的帝国主义自豪感和对外扩张的野心,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人的这种观念无限地膨胀,最终日本踏上军国主义与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周教授的讲座内容深入浅出、条理清晰,为同学们梳理了近代日本“国家观念”的演变历程,让同学们受益匪浅,赢得了师生们热烈的掌声。本次讲座是苏州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主办的“亚洲共同体建构与日本文化系列讲座”的最后一次讲座,从2019年3月初到6月中旬,总共有十五次讲座,除了苏州大学校内专家之外,还特邀请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十余位,例如有来自北京外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花园大学、韩国新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学科领域涉及到国际关系、语言学、文学、历史、考古学等多个方面,拓展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本学期的学术讲座活动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文字稿:吴雪君)